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供销人风采
江苏省果品公司创始人王瑞华——艰辛创业谱华章 热心慈善献大爱
发布日期:2024-03-14  浏览次数:次  字体:【

从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到审时度势的“转型之路”、再到倾尽心力的“慈善之路”,今年已经89岁的王瑞华老人走得坚定、沉着、无怨无悔。说起这样一位年逾耄耋、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慈祥的老人,她创业时的工作伙伴们无不钦敬她的迎难而上、执着坚定、身先士卒和知人善用;在她退休后热心从事的慈善事业中受益的人们,则真切地感受到她高尚的情操与心怀大爱不断传递着的温暖。

王瑞华退休前在原江苏省果品食杂总公司(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前身)任总经理职务,经过她和同事的努力,将当时并不起眼的小企业发展成闻名遐迩的大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列,获得了“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荣誉。事业上成功后,她积极投入慈善事业,在职期间,她经常带着公司职工为癌症患儿筹款、为辍学儿童募捐,助力孤儿上学……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活动中,先后获得市级“慈善先进个人”奖状四次、社区“先进共产党员”、“南京市慈善之星楷模”以及江苏省“百佳优秀文化老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去积极帮助他人,用爱传递温暖,尽管现在疾病缠身,却依旧真情不渝,一直奔波在公益慈善事业的路上。

创业之路——团结苦干、开拓奉献

说起企业“创始人”这个词汇,在现在很多人看来,这意味着可观的股份和收益。但对王瑞华和当时刚成立的江苏省果品公司来说,意味着重重困难和险境。由王瑞华担任首任总经理的江苏省果品食杂总公司,成立于1988年5月18日,是从省供销总社土产公司果品科分离出来的。省果品公司的成立是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

从以前坐在办公室分配计划商品,到下海找商品找市场,公司经营可谓举步维艰。公司成立之初,王瑞华用省供销社拨给的28万元先付了门面租金,买了一辆面包车,还租了一间400平方米的仓库,举办了开业典礼,28万元已经所剩无几。就这样,王瑞华带领着创始时的十人团队,在无人才、无资金、无商路的“三无”情况下艰难起步,开始经历了一段极其艰苦的奋斗历程。

公司刚成立一年时历经了一次严峻考验,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导致市场无销路,省果品仓库里的商品大量积压,如果超出保质期内出售,公司将会赔本破产。在这紧要关头,王瑞华发动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全部上阵推销。他们重点到常州、无锡、盐城、东台等地,还在南京菜场摆设摊点推销苹果、柑橘、饮料、食品等,有时哪怕一筐苹果,职工手提肩扛还送货上门。上下货全是职工亲自动手,从总经理到员工,既是搬运工,又是推销员。正是靠大家发扬团结苦干的精神,公司拓宽了商路,那一年不但没有赔本,还赚了3万多元。从此,“团结、苦干、开拓、奉献”成了省果品的光荣传统,商路也不断扩大。

转型之路——迎难而上、抓住机遇

省果品公司创立之初,很多人并不看好,只有原果品科的原班人马共10人。王瑞华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她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岗位需求出发,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引进适合需要的人才,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创新创业的“刀刃”上。她考虑自己到龄退休,要早点找个可靠的接班人,经她探寻,发现了比较有经济头脑、时任南京市果品公司副总经理的马嘉樑,为此她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几经周折,经过14个月的努力终于如愿。

马嘉樑清晰地记得,1991年8月24日,王瑞华总经理派人用专车、也就是省果品唯一的一部破相的面包车,把当时的小马从市里拉到省果品办公地点一一中山北路华江饭店。当时省果品共有20位员工,同心协力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发展之路。由王瑞华带领的省果品总公司团队,心里、眼里、脑子里,只有市场观念、销售观念、效益观念,他们深深地懂得:市场无情,市场无限,市场充满风险,市场也充满着机遇。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地争夺市场份额,瞄准竞争对手奋力赶超,瞄准商品结构不断调整,瞄准时间的快车永不掉队!

在全力理顺、规范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后,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巩固,企业管理基础也不断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1992年元月份,王瑞华带领的团队一举拿下了1670万元销售的好成绩,实现了原定的1992年元月份确立省果品公司在南京市场地位的誓言。在全体干部员工奋力拼搏下,在1991年全年取得1000多万销售业绩的基础上,1992年创下了6750万的佳绩,1993年达到1.75亿元,1994年继续扶摇而上,达到2.5亿元,1995年实现了3.3亿元,1996年取得了3.7亿元的规模业绩,省果品公司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成为食品批发行业的排头兵。

随着90年代初期市场的全面开放,市场经济不断深人扩大,市场多种成分并举,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市场也变得错综复杂,竞争也随之加剧。各类大市场的形成,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国营批发体制,冲击着传统的国营大百货、大商场古板业态。连锁业连锁超市、百货店内店中店超市不断兴起,降低成本、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使新兴的连锁超市不断巩固与发展,批发行业日益艰难。

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大环境中,1996年4月,王瑞华和省果品公司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形势,分析市场,分析企业的状况,认为守住批发过日子,再过三年没有问题,要想企业取得更大发展,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应借助我们食品批发的优势,涉足零售业态经营,掌握终端才是掌握市场,而零售业态最富生命力和长远发展的,是连锁超市,以批发推动连锁超市上马,以超市带动批发取得更大规模发展。决策一定,立即着手筹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现成的经验,走出去学,先用照搬照套、拿来主义武装我们幼小的超市。没有零售人才,去找去寻去挖去聘。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地筹备,苏果超市有限公司诞生了!

省果品公司由批发进军零售开办苏果超市,在整个江苏零售版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公司的领路人,王瑞华围绕公司的经营业务工作开展了“一个目标、四个教育”活动。“一个目标”是指一流的企业,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信誉,一流的效益;“四个教育”是指教育职工心中有党,心中有企业,上下一条心,大力倡导团结苦干的精神。 她还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公司搞得好不好,要看职工的收入高不高,王瑞华在位期间,职工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公司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升。

在王瑞华退休审计结束时,省果品被评为“五无公司”称号,即无有问题商品,无有问题资金,无呆帐挂帐,无违纪行为,无经济包袱。而她本人在位期间,上班没有迟到一次,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工资也调的很少,退休时她的正式工资只有七百多元。作为省果品的创办人,她为公司的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慈善之路”——聚爱聚力、传递温暖

1996年在南京市慈善总会筹备期间,王瑞华将自己平时积攒的1万元捐赠出来,为南京市慈善总会的建立“添砖加瓦”,而她也成为了市慈善总会的创始人之一。随后,在她担任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期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呼吁更多人加入慈善行列。她一心致力于慈善事业,聚爱聚力,播种希望,二十年来累计募集善款达6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包含着王瑞华的辛苦努力,做慈善虽然很辛苦,但乐观的她却总是对身边的人说:“慈善事业是一项艰巨、伟大而又崇高的事业,靠少数人力量是很有限的,要让更多不幸的人得到社会的帮助,就必须有广大的社会群体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筹集更多的救助资金。”

王瑞华不仅自己在南京市慈善总会认捐了个人冠名基金,而且还鼓励周围亲朋好友一起认捐,已和亲朋好友设立个人冠名基金累计金额36万元。她经常走访熟人、结识新友、凭着对慈善事业的诚心、热心和爱心,克服了重重困难,“厚起脸皮、伸出双手”向人募捐。她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她的儿子第一时间捐赠了5万元善款,感动了其所在公司的干部职工纷纷捐款。在上老年大学期间,她邀请班里同学一起做慈善。“其实,我经常会上街去宣传慈善,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在新街口募捐爱心善款。虽然很累,但是当天募集好几百块爱心款,我心里非常开心。”王瑞华笑着说,“我还要继续努力,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再募捐到100万。”她认为,人退休,思想和行动不能退化,应该用余热为社会多做贡献,为党争光!她用无私奉献、扶贫济困的善举,为自己的退休生涯增添了耀眼的爱心光辉。

除了为市慈善总会忙碌外,她个人还资助了茅山地区16个贫困孩子,帮助孩子们圆“上学梦”。“从他们上一年级一直资助他们到毕业。每年寒假期间,她还会邀请其中2-3孩子来南京作客,一起吃美食、看美景。记得其中有个孩子吃完小笼包后,激动地跟她说,从来都没吃过小笼包,听得王瑞华很是感慨。还有一个她资助的流浪儿,当时去他家看望时,屋内只有一张破烂的床,桌子是用砖头堆的、所有衣服也都挂在一根绳上。而且这个九岁的小男孩一直跟着养父睡在一张床上。王瑞华当时就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好,立马掏出300元请当地工作人员帮忙打一张床,还买了新的蚊帐、被褥,让孩子有个舒适的睡觉地方。后来,她也在一直资助这个男孩,直到他毕业。”

王瑞华带孩子在南京游玩的照片她一直保存的很好,每拿起一张照片,她都能清楚的记得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哪里合影。“看到他们现在的发展,我很是欣慰。孩子们也会给我写信,说说自己的近况。”

王瑞华一直是个有毅力的人,只要她认准的事情,她就一定会坚持到底。现在已经89岁高龄的她,患有慢性疾病,老伴和子女也曾多次劝她在家好好休养,但王瑞华始终放不下慈善事业。她表示自幼家境贫寒,全家六口人就依靠父亲一个人养活。有时连蔬菜都吃不上,只能去捡东西来吃。“我一直到11岁才上小学一年级,主要依靠国家给予的救济金读的书,这么多年深受党恩,现在在我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也想去回馈社会。”

除了帮助孩子以外,王瑞华还会经常帮助孤寡贫困老人。她甚至给素不相识贫困老人送钱和衣物,并每月给老人寄去100元,这一做就坚持了十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王瑞华老人在除夕当晚就通过网络捐款500元。随着防疫深入,又拿出15万元现金捐款交给南京市慈善总会,她平时在家十分节俭,但国家遭遇困难,她却挺身而出责无旁贷。“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做一个有贡献的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集众人之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