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供销新闻 > 基层组织
宜兴市社:创新“四大模式” 全面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11-10  浏览次数:次  字体:【

近年来,宜兴市供销合作社积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勇于突破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积极探索实践“社基强固、社企合作、社村共建、社邮协同”四大创新模式,通过系统性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与功能叠加,持续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链、强链与补链,系统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全面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社基强固”筑枢纽,打造为农服务新平台。充分发挥独特组织优势,主动对接和引入企业在先进技术研发、雄厚资金实力、广阔市场渠道等方面的专业化资源,共同致力于打造集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镇级区域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有力推动了农业服务从传统、分散向“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的高层次转型。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建成并运营12家镇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参股的江苏耕耘农机专业合作联社为例,在和桥镇打造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完善了农机调度、技术指导、农资供应等基础性服务功能,并建设了标准化育秧中心,今年“三夏”农忙期间,该中心高效调配资源,完成了7000亩大田育插秧服务,并为超5000亩小麦提供烘干服务,切实解决了农户“晒粮难”问题。

“社企合作”组联盟,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在夯实内功的同时,以开放姿态主动跨界,精准对接并有效链接各类外部优质企业资源,着力构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服务生态体系。今年3月,宜兴市社牵头组织“四方产业联盟共建”,即:联合富源农药公司和金穗种业公司(农资服务方)、中川米业(加工销售方)、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方)及种田大户(生产方)。这一创新模式通过建立清晰、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产前低成本融资支持、产中优质优价农资与精准技术服务直达、产后高于市场价的订单保障性收购的全流程无缝对接,从而系统性地破解了长期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的“融资难”“卖粮难”“技术推广难”等核心痛点,标志着“社企合作”从简单的项目协作迈向深度的机制融合。

“社村共建”延触角,激活村级发展新活力。以“社村共建”为抓手,推动服务网络向村级延伸,整合系统资源与村级组织优势,着力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通过“注资共建”模式,帮助屺亭街道虞山村建成日烘干能力达170吨的粮食烘干中心,并提供2000余亩插秧托管服务,推动农户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粮食加工中心,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增收近40万元。在芳桥街道金兰村,社村双方共建的街道级服务中心围绕粮食生产全周期提供“一条龙”服务,年完成2800多亩全程机械化服务与6600多亩烘干服务,推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98万元,成功打造了“供销合作社搭平台、村集体增收益、农户得实惠”的三方共赢样板。

“社邮协同”畅流通,拓展农产品增值新路径。深化与市邮政局、邮政公司三方战略协作,坚持联农带农助农,积极探索开展数字赋能、资金资产、流通体系、产销对接等方面的持续性合作发展机制,推进茶叶、大米、宜兴百合等名特优农产品互惠互利合作。今年5月,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推广“交邮快供”、建设冷链设施、实施数字赋能、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等8大领域深化合作。以重点帮扶的宜兴中川米业为例,通过“社邮合作”机制,其优质大米成功入驻邮政线上商城、线下网点及“农产品上行”专属渠道,将销售范围扩展至全国,销路的拓宽带动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为本地种粮农户提供了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更高的收购价格,形成了“农户增收、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宜兴市社供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