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5-11-12 浏览次数:次 字体:【大 中 小 】 |
|
编者按:在全省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正以昂扬姿态投身改革深水区。我们将持续推出“供销行•话改革”主题专栏,以一线视角记录真实故事,展现供销系统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 本期,我们采访的是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上的80后养殖户李君,依托供销合作社的直供网络与平台优势,他的小龙虾稳稳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生态共养模式 藕虾稻都生钱 稻虾轮作+藕虾套养,一场“你帮我、我帮你”的生态循环 “起初,尝试‘一茬稻,一茬虾’的模式。小龙虾在稻田里觅食除虫、松土增肥,其排泄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实现了稻虾双丰收,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提升。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已经从最初的一茬虾,做到了两茬。”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上的80后养殖户李君介绍道。 在此基础上,李君进一步优化模式。他利用藕塘进行“藕虾套养”,让荷叶为小龙虾遮阴降温,培育出健壮的虾苗,再将其投放到稻田中,形成了育苗与养殖的良性循环。 这种生态模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李君笑着算了一笔账:“水稻收入能抹平田租,莲藕、鱼等收益能补齐人工费,最后,小龙虾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纯利润!”一块田,一塘水,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从田头到餐桌 新鲜一路护航 为了把好品质这一关,李君有自己的“土办法”和“硬规矩” 对于选虾苗,李君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第一次养虾,我就把田分成两半,一半放2块钱一只的外地苗,另一半放5毛钱一只的本地苗,想看看究竟哪个好。结果养了一季下来,我们本地的‘土苗’,适应能力超强,成活率高,长得又快又壮实。” 在投喂上,他坚持用高蛋白饲料搭配天然饵料。在时间上,他懂得“抢”,凌晨下塘、清晨发车,确保第一时间把最新鲜的虾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些坚持换来了好口碑,如今,李君的小龙虾每年销售近百吨,长期供货上海、北京等地大酒店,常常一虾难求。 李君介绍:“因为虾的品质好,一传十、十传百,供销合作社就找到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供货,我的家庭农场与社有企业合作成为‘江苏供销农产品直供基地’,与南京苏果超市建立长期直供关系,稳定供应南京市场。” 与供销社合作,销路越走越宽 和供销合作社的合作,让小龙虾卖得更稳、更远、更省心 李君说:“自从和供销合作社合作,名气一下打开了,很多酒店都慕名来订我的虾!而且供销合作社还给我提供一些学习技术、参加展示展销的机会。” 谈到新进展,他眼里满是期待:“现在宝应县供销合作社正跟我对接,计划通过他们系统内的直供配送平台,把我的虾配送到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让大家都能尝尝鲜。” 致富不忘乡邻 大家一起增收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李君把这句话落到实处 他不仅自己干,还带着村民干。他自己的养殖基地常年都在招本地村民干活,能给大家提供稳定的收入。不少年龄大的村民,一年下来能在他这里挣2万多块钱,看到他们日子好起来,李君也高兴。 谈及技术分享,李君坦言毫无保留:“养虾的选苗技巧、怎么科学投喂、水质怎么调控这些关键门道,只要有人来问,我都会手把手教。之前宝应、建湖那边,前前后后已经有一二十人来学习了。”李君还说:“现在周围村已经有3个人跟着我学会了养虾,还成功把虾卖出去了。我打算把这三位养殖户介绍给供销合作社,同样借助他们的平台把市场打开,一起把养殖生意做得更大。” 近两年,李君又投资了60多万元,对家庭农场进行提档升级,新建了90平方米百吨速冻冷库和100平方米的生产用房,并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今年,为了进一步探索反季节养殖,又建起了小龙虾育苗大棚,他正把小小的龙虾做成一个有品质、有故事、有担当的特色产业。下一步,他还计划拓展更多外地市场,让“宝应小龙虾”的招牌越擦越亮。(省总社办公室、合作事业处供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