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供销新闻 > 省社要情
供销行·话改革 | 转变思维求突破——海门区社瞿勇引领基层社以资产盘活实现惠农助农
发布日期:2025-11-03  浏览次数:次  字体:【

【编者按】在全省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正以昂扬姿态投身改革深水区。我们将持续推出“供销行·话改革”主题专栏,以一线视角记录真实故事,展现供销系统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

本期,我们一同走进南通海门,看看瞿勇如何引领基层社以资产盘活,实现惠农助农。


“海门基层社的资产量多而广,发展底子好,有资金、有人员、有遍布城乡的资源网络等基础优势,虽然经济效益在不断提升,但惠农助农的服务项目优势不明显。”几年前,领导的话语时刻回荡在瞿勇耳边,作为担任社务资产管理科科长十余载的中层干部,他深知基层社资产提质增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资产提升不单要保值增值,更要真正为‘三网’服务。这几年,我们盘活老旧资产,引进优质项目,进一步补齐海门基层社资产运营的为农服务短板。”瞿勇转变思维求突破,充分发挥省总社项目资金撬动作用,引领基层社通过新建、改造、升级、合作等途径盘活资产,提升为农服务质效,努力打造出“三网”服务中一个个新亮点。

社村共建——闲置旧资产变身综合服务站

“这里以前是闲置多年的棉花收购部,原有房屋陈旧、经济效益有限,但地理位置、占地面积都不错,如何利用阵地优势发挥出最大助农成效呢?”瞿勇带着问题下基层走访调研,这块资产位于海门农业强镇——悦来镇东部鲜行村,周边建有成片的高标准农田,种植大户、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很多,但服务设施都集中于镇区,“把它改造成村级一站式为农综合服务站”的思路涌现出来。

“我们鲜行村老村部的位置不太好,地方也偏小,老百姓办事不太方便。供销社要改建综合服务站,正好契合我们老村部迁址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村委会和供销社合在一起,为老百姓服务的功能就更多了。”鲜行村书记杨礼东激动地说:“供销社和我们镇、村反复策划沟通,最后形成‘社村共建’的方案,也帮我们解决了村营收入紧张的难题。”

“为最大程度节约成本,我们根据房屋现状采取拆除重建、屋顶改建、墙体修缮等分类措施制定建设方案。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案、功能设置到项目落地,都取得了当地镇、村的大力支持。”瞿勇说道:“镇上介绍农技专家,村里推荐社会能人,我们联系专业合作社、农资网点等,以保障项目后续运营可行性与长效性。”

如今,一座集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农民致富工场、农业科技超市、农资供应、农产品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已建成。“现在办啥事家门口就能解决了,农资缺了供销社送货上门,农产品销售找致富工场,农业技术不懂问专家……”村民姜玉琴笑着说。

新建田间冷库——昔日收花部拓宽为农民“增收路”

老旧的悦来六匡收花部原来租给个体户生产预制板砖,周边尘土飞扬,环境恶劣,村民反映强烈……改变现状成了迫在眉睫之事。瞿勇多次来到现场,与基层社同志一起探讨破题之法:“我们领办的富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寻找储藏农副产品的冷库。这里周边农户种植面积很大,帮助他们与合作社对接,就能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而中间重要的这一环节,我们供销社可以提供——田间冷库!”

“冷库项目以前没做过,各方面经验不足。”一开始瞿勇心里也没底,于是他带着基层社工作人员一起外出考察学习,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慢慢练就真本领。“项目从正式立项开始,到设计、预算、招标,再到施工、验收、审计,每一环节都遇到过难题。”用地规划批复中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就与部门、属地协商解决方案;基建预算超出范围,他及时调整项目内容;工程招标多次流标,他积极寻找原因优化方案……但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项目建成!

再次来到六匡冷库,瞿勇被眼前的景象感动:一辆辆从农户收购点开来的车辆正在卸下青毛豆,打包成捆后,第一时间进入冷库保鲜。冷库中青毛豆等四青作物叠高堆放,储存量动态饱和,工人进进出出,忙得不可开交。“这个项目切实帮助合作社实现‘田头仓’科学管理,构建的‘合作社+农户+冷链’模式,能紧密衔接四青作物从种植、收购、储藏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据了解,目前该冷库辐射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加工冷藏农产品超5000吨,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解决周边200余户农户的四青作物销售问题,带动农户增收近百万元,真正实现合作社、农户、供销合作社多方共赢。

改造农贸市场——带动助农惠民提质增效

包场农贸市场位于海门区东北部,是海门供销合作社自有自营资产,占地面积6500㎡,惠及周边10多万农民群众,是“菜篮子”民生重点工程。以前这里市场的水泥摊位等设施老旧,分区管理标识模糊,给周边老百姓买菜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在通过硬件升级和服务创新,给老百姓带来舒心购物体验的同时,也带动了经营农户、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联合创收。

“我们改造市场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难题,协调周边商户因施工期影响产生的矛盾,做好老摊主们的搬迁工作,考量配电设施的选址与安全因素等,但我们克服畏难情绪,逐个问题攻破,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最终取得各方认可。”瞿勇说,“现在整个市场在不增加商户摊位成本的基础上优化了整体布局,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摊位较改造前增加了40%,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我们还对城区润合农贸市场、三阳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出新,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更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联农带农的作用。”在瞿勇的引领下,基层社资产改造取得新的进展,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从有到好的升级。

瞿勇最后表示:“贯彻落实省总社‘一体两业三网’建设要求,基层社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做成什么。我们从资产盘活并开展‘三网’服务中找到了答案。下阶段,我们进一步梳理占地3亩以上的资产,按照溯源储备——招商比选——成熟改造的盘活模式,让资产盘活在‘三网’服务中充分彰显供销社为农服务的时代价值。”

素材来源:南通市海门区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