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7-06-30  浏览次数:次  字体:【

我的家乡位于皖苏交接之地的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距离江苏南京、安徽马鞍山市区各1个小时的车程,是个交通便利、自然风貌优美的宜居山区。山区内湖泊星罗,山峦层叠,村民曾以地为本,以粮为纲。早在2010年,当地政府和国内房地产企业碧桂园着手对这个山区近17个自然村进行了集中征地开发,规划建成一个集酒店、度假村、小球训练基地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开发区。此次征地涉及农户近600户,农民近3000人,涉及面广,达2万亩地,其中住宅地2500亩,农田及山地17500亩。曾经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一夜之间成为了失地村民,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次回乡,走亲访友之余,也专程拜访了家乡的两任村委会主任,并有幸查阅了土地征收过程中的部分资料,之后还特别走访了3户土地被征迁农户,就他们在失地之后的生活就业问题,作了详细的了解。

一、主要情况

从两任村委会主任那获悉,家乡整片山区以街道为中心,分为东西两部分,开发的区域主要位于东部,目前东部开发区已建成了酒店、度假区、高端住宅区,区内道路交通完善,与苏皖市区无缝对接,并开通了南京直达免费公交班车。娱乐设施健全,生活设施齐全,外来居住人群也逐渐增多,东部开发区域的逐步完善也给家乡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务工岗位。未开发的西部区域主要是被征地村民的现有居住地,区域内的生活设施和生活居住环境仍然维持农村样貌,道路、村貌等基础设施依旧是农村标准,居住在西部区域内的失地农民也继续保持着农民身份,并未转成非农户口。村民被就地安置,部分符合招工条件的农民也被开发商碧桂园企业招工安置,但和征地开发前相比,他们只是没有农田的农民。

据70岁的孤寡老人黄入凤介绍,土地征迁后,按照补偿标准,他分得两间平房,并获得了40万的补偿款,生活条件较征迁前有了很大改善,但自己已年老,不能再从事劳作,最为担心养老问题。据6口之家的村民窦兴传介绍,土地征迁前,自己会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种植,农闲时去附近村落有红白喜事的人家烧饭打杂,以此补贴生计,土地征迁后,按照补偿标准,他们分得四间宅基地,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两栋两层的安置房,子女在碧桂园开发区从事安保和保洁工作,收入不多但够日常开支,他自己也在开发区开了个小饭馆,主要供应开发区工人的食餐,全家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近年开发区效益日益低下,碧桂园企业裁员力度大,他最担心的是失业问题。据土地征迁前后一直从事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滕宏福介绍,他们家一直住在街道上,没有农田土地,在土地征迁前,他靠维修农用机械为生,有少量存款,土地征迁后,当地从事从业生产的农民大量减少,他的农机维修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同时,随着市场上生活用品价格的日益走高,为了应付日常生活开销,他要付出的生活成本更大,生活水平有了质的下降。

二、农民在土地征迁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家乡农民在土地征迁过程中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一些共性问题,具体如下:

(一)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留村费用管理不透明。按照先前补偿方案,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构成,此次征地补偿按照山地每亩7000元,农田每亩7400元的标准给予农户的,农民的安置房屋以置换方式取得的,先前征地一直按征用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没有考虑土地经营者使用权权益增值,征地价格明显偏低。此外,征地安置补偿费分配管理较为混乱,有的村对土地征用费留村较大,且没有建立规范的村务制度和财务制度,留村费用的不透明成为农民的一块心病,聚众群访事件时有发生。

(二)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对开发区域依附性强。多数失地农民恋土怀乡情结重,不愿外出工作,依附于开发区域提供的保洁、保安、园林等工作岗位,随着开发区域岗位的饱和,及近年来经济效益的低下,失地农民已经面临二次失业。加上部分农民自身素质低,缺乏就业技能,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或是自己做些小本生意,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隐含着再次失业的风险。

(三)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生活压力增大。土地被征用对原本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影响,对个别农户特别是一些孤、老、病、残人员的基本生活影响更为严重。同时,失地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迫城市化,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上去购买。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及生活基本需求的不断增多,许多失地农民家庭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支,负担沉重,因失地返贫、因病致贫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足,有后顾生活之忧。由于农村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尚属起步阶段,社保覆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从农民自身来看,对社会保障制度缺乏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原来的纯农民户,失地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失去保障,他们中的多数人既担心养老,又担心失业,失地农民已然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弱势群体。

三、几点思考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在安徽、江苏乃至全国,由失地农民群体引发出的一些社会共性问题比比皆是,失地农民生活出路问题是当今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处理不妥不但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以家乡失地农民现状这一个案为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规范安置费管理,增加留村费用使用透明度。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村务制度和财务制度,按制度和规定严格留村费用的管理。留村费用在运作工程中要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专款专用,要有农民参与监督,做到定期公示,全面公开,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源头上预防村级信访问题的发生。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可用土地。一方面,家乡东部开发区域的村集体可集中规划土地征迁过程中预留的机动地,统一划分给被安置的失地农民,以便他们种植蔬果供应日常所需,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活负担。另一方面,家乡西部未开发区域地广人稀,随着当地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闲置了大量农田荒地,可以农民合作社为平台,开展土地流转和托管服务,鼓励东部开发区失地农民承包西部未开发区农民闲置的土地,并引导其以承包地入股合作社,交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种植,合作社每年要在保障最低收入的基础上按股分红,以参股分红的方式增加失地农民的收入。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一方面,可集中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和自然风貌,以家禽野味和温泉湖泊为突破口,依托碧桂园度假区自身的旅游资源和宣传手段,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这一发展模式,吸引失地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另一方面,整合闲置劳动力资源,引导组织成立劳务合作社,引导劳务合作社采用外包方式,为附近县乡的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提供大田半托管服务。同时,可以电商平台为媒介,探索走出一条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民俗旅游、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充分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

 四是加强业务培训,减轻失地农民对开发区的过分依赖。碧桂园企业在征地开发起初曾为本地农民提供了诸多工作岗位,农民纷纷前往从事体力劳动,并没有增长就业技能,也没有进入市场竞争,不利于农民的长久发展。因此,要有效配置失地农民的劳动力,亟需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可通过举办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等方式,为失地农民讲授市场营销、市场信息收集、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将原来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转变为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纪人,从事行业转变为服务业,从而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同时,要重视劳务输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农民职业媒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无序输出向有序输出转变。

五是健全社保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保机制。目前家乡农民已被纳入大病医保范围,但和城市居民相比,并不能充分享受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红利,医疗保障的不完善,养老保障和失业保障甚至还处于空白期。因此,建立以完整配套制度为基础的“失地—入保—就业—发展”的失地农民可持续生存发展模式,是解除失地农民后顾生活之忧的根本措施。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他们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也不能成为彻底的城市居民。对于这个特殊群体,解决他们今后的出路问题,不仅关乎农村发展,更关乎社会全局稳定,亟需政府用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和现代化思维来谋划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路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