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供销社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7-06-30  浏览次数:次  字体:【

参军入伍离开家乡30年,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村的公路通了、家乡人富了、村庄变美了,村口小卖部也能用微信支付宝了、快递物流直接送进村了、网购也深入人心了,乡村发展正在悄然提速。带着省供销总社的任务,我借春节假日走亲访友之机,看了东台市五烈镇的广山社区点、江宁区的湖熟农资大超市、句容市的郭庄消费合作社、兴化市的戴南等4个基层供销社的基本建设;访了广山社区摹云村,周庄社区刁家村等2个村组;听了刁家村种田大户周巧根、黄银锁,对基层供销社服务“三农”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使我对基层供销社的建设现状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供销社的建设现状

通过“看、访、听”等形式,发现基层供销社的建设现状和作用发挥总体不错,苏南要好于苏北。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供销合作社体制不顺、功能定位模糊、经营活力缺乏、市场份额下降,服务“三农”工作手段有限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是由计划到市场导致基层供销社的“市场不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使得过去顾客找上门,到现在供销社上门找顾客,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被重新整合分配,以至不早起的鸟儿将没虫吃,原本属于基层供销社的“市场不再”;

二是由单一到多元导致基层供销社的“繁荣不再”。从单一到多元使得过去的供销社独家经营,发展到商业公司、个体工商户,再到仓储销售、连锁超市、厂家直销、网络电商直营等经营形式并存,原本属于基层供销社的“繁荣不再”;

三是由改制到买断导致基层供销社的“资产不再”。由于基层供销社的改制,原有的固定资产有的重新进行了分配、有的已经被私人买断,基层供销社过去凭着经济实力在组织农村购销业务方面能力被削弱,原本属于基层供销社的“资产不再”;

四是由被动到主动导致基层供销社的“服务不再”。过去被动给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生活服务,到现在主动给农民上门提供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发展,农民需要服务范围更广,服务的样式更趋于多样,原本属于基层供销社的“服务不再”;

五是由老化到匮乏导致基层供销社的“人才不再”。基层供销社人员老化、人才匮乏,基层供销社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与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原本属于基层供销社的“人才不再”;

六是由差异到差距导致基层供销社的“平衡不再”。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有的基层供销社还没有找准服务“三农”的定位,有的受撤乡并镇影响原来的乡镇供销社现在只是个社区服务点,其综合功能的发挥打了折扣,区域间差距加大,原本属于基层供销社的“平衡不再”。

二、几点思考

基层供销社的“根在农村、本在流通、质在合作、优势在网络”,如何让老本行做出新文章,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建强基层,服务“三农”。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为农、务农、姓农”上做文章。走访东台市原广山供销社,老主任顾忠云说“要基层供销社发挥好作用,不但要建好服务‘三农’的大本营,还要把人才留下来,否则的话没人愿意来,说什么都是空的。”把改制变卖的基层社重新建起来,把破落薄弱的基层社改造出来,让基层供销社这面旗帜重新插起来,让农民朋友们重新认识供销社这块金字招牌;把懂农业、爱农民的村官、大学生、农村能人、返乡创业青年等专业人才吸收进基层供销社组织中来并留住,让这支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为农、务农、姓农”扎根基层。

二是适应变化,搭建“平台”。基层供销社是搭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平台”的操作者,在流通上做文章。走访兴化市周庄社区刁家村种田大户周巧根和黄银锁时,他们说“我们是现代农民,种了1800亩地,享受国家的惠农政策,过去到处找便宜的生产资料,现在一个电话供销社就能把我们要的物美价廉的农药、化肥等资料配送到田地;粮食的价格也放开了,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但是信息不准、时效不强、靠个人单打独斗也让我们吃了不少亏。我们需要的是‘政府牵头的、农民信任的、办事公正的、大家参与的’合作平台。”如果省、市、县供销合作社在顶层设计上,通过自建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平台等形式,将基层供销社建成一个集综合性服务与应用功能结合“放心的综合平台”,把村镇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农副产品、烘干仓储、农事服务、废旧物资收购和科技咨询服务、医疗卫生、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法律咨询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纳入综合平台中,让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有地的出地、有房的出房来合作经营,共享新型农村流通体系建成后的红利。

三是融合发展,当好“骨干”。基层供销社是承上启下落实“三农”工作的“骨干”,在合作上做文章。通过这次回乡短暂的调研,我亲身感受到在乡村发展提速升级过程中,家乡的人们最迫切需要的是信得过的牵头组织,就像种田大户周巧根说的“农田道路硬化和灌溉一体化,这是土地流转后结束过去由包产到户小打小闹,到规模化机械作业转变的必然途径,但是我租地种田的人是做不到的,怎么办?”我们基层供销社正是有着金字招牌的代言人,把多方力量调集起来,兴办流通服务类、技术推广类、农产品加工类、农事服务类、农村金融类的专业合作社;把行业协会作用发挥起来,通过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产品专销经理人等自治组织的带头,来让乡亲们在合作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四是用好优势,服务“一线”。基层供销社是紧跟时代节奏服务“一线”的放心人,在网络上做文章。东台市广山社区摹云村是我的出生的地方,这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偏远的老村落,我是从小听着董永七仙女民间传说故事长大的,村内还有泰东河遗址、西广福寺遗迹等诸多旅游元素,我在走访村党支部书记王德民时,他说“村里面是想以‘董贤文化’带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打造特色乡村让旅游成为村里的富民之路,但是苦于缺少宣传和深度挖掘,知道的人不多。村里在推进特色乡村建设中,乡亲们积极性不高,都怕钱投进去打了水飘。”如果按照乡亲们的实际需求,在提升流通服务功能中把农村电子商务、数字乡村重点建,用网络优势连接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让线上宣传、线下观光体验,线上交易、线下配送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使农村综合服务社与基层供销社对接,与县、市、省供销合作社形成上下贯通的“网上供销合作社”,让乡亲们共享网络优势带来的便利。

只有建强基层供销社、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采取多种经营的合作形式、发挥网络电商平台的优势,让传统业务锦上添花,新兴项目借助网络优势村村开花,让老树扎根农村发新芽、开新花、结硕果,高举基层供销社服务“三农”的金字招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