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7 浏览次数:次 字体:【大 中 小 】 |
编者按: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正以昂扬姿态勇蹚改革发展“深水区”。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关于推动供销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强化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的意见》,在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推出“供销行·话改革”主题专栏,以一线视角记录真实故事,展现供销系统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 本期,我们一同深入扬州江都,探寻“90后”王西伟如何借助供销力量赋能,通过社会化服务全产业链做大“朋友圈”,做好江苏米。 点击播放视频 “上一份工作收入还是蛮不错的,自己买了房、买了车,但我好好想了一下,这辈子就这么样吗?”站在江苏扬州江都区的苏扬(扬州)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前,“90后”董事长王西伟回忆起8年前的选择,眼神依旧坚定。彼时,他放弃百万年薪,从城市回到农村,只为复刻记忆中“香喷喷的扬州好米”,而如今,他不仅坚守了初心,更带领当地农户走出了一条“品质兴稻、增收致富”的新路。 初心归乡,从市场调研锚定“好米”方向 江苏里下河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网密布,年降水量超1000毫米。这片自古以来就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地,为扬州大米埋下了“优质基因”。近年来,当地水稻标准化种植规模扩大,大米品质持续提升,但如何让“扬州好米”经得起消费者考验,成为王西伟回乡后的首要课题。 “做农业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渠道、了解消费者,看他们真正的诉求点是什么。”王西伟的第一步,是沉下心做市场调研。2017年,他带领团队发现,消费者对大米的核心需求集中在“入口软、闻着香、嚼着弹”。基于这一结论,他从种植环节精准选种,并搭建起全产业链协同模式。他依托旗下拥有20万余只规模的养鸡场、水产养殖基地,通过无抗养殖将鸡粪还田改良土壤,数据显示,改良后的土地肥力甚至高于东北黑土的肥力;同时推出153天、158天、168天不同生长周期的大米品种,经客户反馈,口感远超市面大众优质大米。 为平衡产量与品质,王西伟更是“下了狠手”,他强制将亩产控制在1100斤左右,避免因高产导致蛋白质含量过高,进而影响口感。“前8年,我们只完成了大米向产品的转化,没做市场、没做营销,靠的就是‘苏扬’每袋米的口碑,一袋一袋垒起来的。”王西伟说,如今经销商们都在传“南苏扬,北五常”,这是对品质最好的认可。 供销赋能,社会化服务筑牢产业“压舱石” 农业“看天吃饭”,农资价格波动、信息流通不畅曾是制约农户收益的难题。王西伟深知,要实现产品品质稳定,必须靠全产业链的强订单模式。而这一模式的落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恰在此时,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一体两业三网”新发展思路,扬州市社、江都区社与王西伟的合作顺势而成。 2022年,扬州市江都区社助力王西伟成立苏扬(扬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吴桥苏扬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拥有农资超市、庄稼医院、农民培训、农机服务、植保飞防、土地托管、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多项服务功能。2023年,扬州市社与王西伟共同成立苏扬(扬州)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投资2.2亿元,占地40.3亩,建成品牌策划运营中心、农机中心、农技中心、烘干中心、粮食仓储、大米加工六大核心板块,并于2024年9月底正式投产,年加工优质大米能力达16万吨。“如果没有供销社这么强的社会化服务板块在后面做支撑,我们在大田管理方面一定管不到这么好。”王西伟直言,供销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帮助王西伟提升了烘干厂体量,实现设备、技术共享,更在种植标准制定、农资供应保障、田间管理指导等环节提供全流程支持,让“标准化可控”覆盖从种子到加工的每一环。这份“赋能”的成效肉眼可见,苏扬大米逐步走入消费者的视线,公司曾与“与辉同行”直播间合作,在线上创下‘一分钟售出三万单,助农增收超3000万元’的佳绩。与此同时,当地种田大户和农户通过订单模式,获得了稳定的收益,再也不用担心农资价格波动、好米难卖好价等难题。 产业展望,树样板、防风险,探索农业高质量路径 如今的王西伟,早已不是当年独自返乡的“孤勇者”。在他的“朋友圈”里,既有跟着他种稻增收的农户,也有认可“苏扬”口碑的经销商,更有始终并肩的供销合作社伙伴。从复刻记忆中的好米,到带领一群人稳定增收,再到依托产业链实现标准化生产,这位“90后”用8年时间证明了农业的出路在品质,传统行业的破局也需要年轻力量注入新活力。 作为当下农业领域的“中坚一代”,“90后”成长于物质条件丰厚的时代,他们少了老一辈“求生存”的窘迫,多了“逐梦想”的底气和“守真心”的执着。当不少人觉得农业“土”“累”“慢”时,“王西伟们”带着对土地的热爱,把城市里的市场思维、产业链理念带进田间地头,用“慢工出细活”的耐心替代浮躁,以“让产业链每个人受益”的真心,为8000年稻作文明辟出了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我觉得我们可以跟供销社合作打造一个样板,做一款苏产软米,让企业、品牌、种田大户、农户都能在产业链上有稳定收益。”谈及未来,王西伟的想法很明确。他不盲目追求种植面积扩张,而是深度挖掘样板项目,既保品质又创效益,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扬州方案”。 “与时间共育好米。”农业需要长期主义,需要产业链思维,更需要供销社这样的“国家队”沉底服务,也需要更多王西伟式“新农人”带着梦想扎根。他的故事,正是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为农服务”的生动缩影。“强国必先强农”,江苏供销系统将继续聚焦农户需求、对接产业痛点,用更实举措、更优服务为“新农人”搭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扛起担当。这片孕育了8000年稻作文明的土地上,新的丰收故事,正由一代代追梦人续写。(省总社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扬州市社、江都区社供稿)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