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9 浏览次数:次 字体:【大 中 小 】 |
编者按: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正以昂扬姿态勇蹚改革发展“深水区”。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关于推动供销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强化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的意见》,在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推出“供销行·话改革”主题专栏,以一线视角记录真实故事,展现供销系统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 本期,我们一同走进张秦村,感受孙鹏如何怀着一片赤诚,借助供销力量与高校资源,深耕乡村践行承诺。 手中攥着记录物流信息的便笺纸,孙鹏在泗洪县半城镇张秦村头,身上还带着田间地头的烟火气。作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的老师,如今还有一个更接地气的身份:张秦村驻村第一书记。从高校讲台到乡村田野,孙鹏带着“与乡村同频共振、为振兴尽绵薄力”的赤诚,把高校智力资源与供销系统优势,一步步转化为帮促乡村发展的实在成效,用实践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 供销人的根在乡村,振兴的机遇在一线 “身为供销学校老师,我始终记得‘供销系统的根在乡村、魂在为民’。”谈及奔赴基层的初衷,孙鹏的话语里满是笃定。在他看来,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推进,让基层成了践行初心、增长才干的“主战场”。这里有农户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期盼,有传统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更有供销传统与现代发展碰撞出的新机遇。 正是看到了这份“机遇”与“责任”,孙鹏主动申请从讲台走向田间。“我想做的不只是‘教书’,更是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校的智力资源,还有供销系统的服务优势,变成能让老乡们得实惠的‘真招’。”出发前,他早已做足功课:省总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现代流通领域的经验,学校在农村电商、技能培训方面的资源,都被他一一梳理,“就是要带着‘工具箱’来,精准对接村里的需求”。 啃下产销“硬骨头”,让农产品“走得顺” 可乡村振兴的路,从不是一帆风顺。孙鹏刚推进“农户+合作社+电商平台”模式时,就撞上了产销衔接的难题。在他看来,这些困难的本质,是要打破传统农业“重生产、轻市场”的惯性,“得让老乡们既会种,又会卖,还能卖得好”。 第一个坎,是农户对电商的“不敢试、不会做”。祖姚村的黄桃品质优良,可不少种植户担心线上卖货看不见摸不着,万一货发出去钱收不回来咋办?即便有农户愿意尝试,也不懂产品包装如何防磕碰、不知怎么获取线上流量。 第二个坎,是农产品标准化与电商需求的“不匹配”。村里的农产品多是“散户种植”,黄桃大小、熟度参差不齐,采摘后没经过分级分选,常常出现“好果坏果混装”的情况,一来二去就影响了线上口碑。 第三个坎,是合作社组织力与产业链整合的“协同难”。村级合作社“小散弱”的问题突出。一方面没法统一整合农户的种植计划和品质标准,导致货源不稳定;另一方面对接电商平台时,缺乏专业供应链支撑,物流成本高、仓储设施不足。 “问题摆出来,就逐个解决。”孙鹏一方面靠“示范带动”,组织农户看助农直播案例、参加电商培训,还请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入户手把手教操作;另一方面靠“供销搭桥”,在宿迁市供销合作社、泗洪县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联合镇里各村基层社整合物流资源,建起“采摘分选—包装—发货”的全链条衔接机制。慢慢地,产销链终于运转了起来。 抓住推介机遇,让泗洪好货“走出去” “好产品得有好渠道,不然藏在深闺没人知。”孙鹏一直惦记着帮村里的农产品打开销路。2024年,得知省总社社有企业要主办“长三角名优农产品供销大集”的消息时,他立刻意识到,这是让泗洪农产品走出苏北、对接长三角大市场的好机会。 第一时间,孙鹏就往宿迁市供销合作社跑,反复沟通雪五村雪里蕻酱菜企业的需求,“这家企业的酱菜是老乡们自己种、自己腌的,味道地道,就是缺个展示的平台”。凭着这份执着,他成功为企业争取到了额外的参展名额,破解了帮扶村“想拓展市场却没优质渠道”的困境。 之后,他又对接泗洪县供销合作社,统筹组织包括这家雪里蕻酱菜企业在内的3家泗洪农产品企业共同参展。“现场特别热闹,泗洪的特色农副产品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采购商和消费者。”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孙鹏语气里满是自豪。活动现场,就销售了近3万元,几家企业还与采购商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播下“振兴种子”,让乡村有“造血”能力 “驻村不是‘一阵风’,得给村里留下能长久见效的‘底子’。”孙鹏的核心思路,是把“外部帮扶势能”转化为“村内发展动能”。 在产业上,精品蟹养殖试点有渔业协会的技术支撑,高粱订单种植构建了“种植—收购—酿造”的全链条,“这些模式都能复制推广,农户跟着学、跟着干就能增收”;在人才上,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学院培训基层干部,培育乡土人才,“共建党建、技能培训,提供实践机会”;在机制上,完善村民议事会,推动大家从“等着帮”变成“一起干,”孙鹏很确定地说,“现在土地托管、产业项目都由村民共同议定。”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孙鹏用一次次产销对接、一个个产业项目、一场场技能培训,把高校里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张秦村土地上的丰收答卷,成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生动的践行。而他的这份实践,并非孤例,更是供销系统以“社村共建”破题改革的鲜活样本。 如今,全省系统已启动党建引领“社村共建”研究课题,明确了“县(区)社+基层社+村集体”联动试点的研究方向,通过“社村共建”研究组织共建、队伍共育、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服务共促等内容,聚力破解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省总社办公室、合作事业处,宿迁市社、泗洪县社供稿)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